《素问·四时调神大论》曰 ,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”。
春夏养阳,即我们要顺应春夏自然界阳气的生发、舒布与释放,人从精神到作息,再到各项活动,都要围绕着让阳气生发、舒布与释放这个原则。
「夏季为什么要培补阳气」
很多人觉得很奇怪:夏季阳气正盛,高温酷热,为什么还要培补阳气?这样做难道不会“火上浇油”吗?
一、夏天属“长”,万物生长都需要不断地消耗阳气来做着推动、助力工作。天气一热,阳气向上、向外发散,就会导致体内阳气不足,中焦脾土亏虚。
二、春夏潮湿且多雨,湿热夹杂,易伤脾阳,脾受损,人的阳气自然就变弱了。
三、张仲景在《 伤寒杂病论 》就提到:“五月之时,阳气在表,胃中虚,以阳气内微,不能胜冷。”意思就是:立夏之后,因为天气炎热高温,身体的阳气会跑到了体表,内里阳气虚空。
张志聪在其《素问集注》中说:“春夏之时,阳盛于外而虚于内”,人体阳气空虚,就很容易被外邪攻击。
「阳气不足有何后果」
《黄帝内经》说:“阳气者,若天与日,失其所,则折寿而不彰”。
阳气的温煦功能减弱,人体热量不足,难以温暖全身,从而出现寒象,经常表现为形寒肢冷,或者局部有冷感,喜温喜按。
阳气的推动、气化作用减退,就形成虚象,多见精神不振,面色无华,口淡,稍活动即易出虚汗、喜静少动;
甚至大便常稀,小便清长,性格内向等,舌象多为苔白淡胖,有齿印,脉无力或脉率偏慢等。
阳虚的成因有二:一是先天禀赋不足;二是后天调养不当,例如过食寒凉,寒病伤阳,少晒太阳,过度使用空调等。
而现代人则以后者因素导致阳虚为多。若一般阳虚不及时调补,就易发展为肾阳虚,则会出现男性尿频、遗精、阳痿;女性带下病、月经不调、痛经、甚至崩漏等。
「如何补阳气」
顺应夏气:晚睡早起、情绪平和,使阳气宣散
《黄帝内经·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篇》提出:夏天的三个月,是万物繁盛壮美的季节。在这一季节里,天地之气已经完全交会,万物开始开花结实。
人应当晚睡早起,不要对天气炎热感到厌倦,要使情绪平和不躁,使气色焕发光彩,使体内的阳气自然得到升散,就像把愉快的心情表现于外一样。
这乃是顺应夏气、保护身体机能旺盛滋长的法则。
违背了以上法则,就会伤害心气,到了秋天又会生疟疾。
究其原因,则是由于身体在夏天未能得到充分长养、以致供给秋天的收敛之力少而不足的缘故。到了冬天,还会再导致别的疾病发生。
艾灸根据“虚则补之”的原则,阳虚的调理思路就是温补阳气。又因为肾阳是人体的立命之本,所以,温阳的关键在于温补肾阳。
一个简单直接的补阳方法,就是艾灸。
《本草纲目》记载,艾叶“温中,逐冷,除湿”。而且,艾叶入肝经、脾经,肾经,能同补先天之本-肾与后天之本-脾的阳气,可温补脾肾、扶元固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