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4小时咨询电话
400-000-0X00
彝族口弦 | 古老乐器“唱响”现代之歌
县域网 | www.cnxianyu.com
发布时间:
2025-05-11
作者:

彝族有这样一种传统乐器,它小巧玲珑、方便携带,它音域宽广、可低沉、可高昂,它在群众的生产生活场景皆能演奏,是体积很小的民族乐器之一,这便是“会说话”的彝族口弦。经过多年的传承,彝族口弦有其独特的发展轨迹,就让我们一同去探秘彝族口弦的“前世今生”。

“会说话”的彝族乐器

像树叶似的三个铜片,左手握着放在嘴边,右边弹拨铜片,动人的音乐便流淌出来。通过高昂、低沉的音调,形成带有韵味的节奏,来自三块铜片的震动声,一下便攫住了听者的耳朵,让人沉浸在音符钩织的空间内,享受一场听觉盛宴。这个极“简单”的乐器便是彝族口弦,彝语称为“合轰”或“勒果”。

在凉山,大剧院的舞台上、乡间的山坡上、欢庆佳节的快乐场所、独自缅怀家人的寂寞场景……都有着口弦的身影。“口弦会说话,月琴会唱歌”是彝族群众的共识。小巧玲珑的口弦,通过指尖的拨动与气息的变化相配合,能奏出悲伤、幸福、欢乐、惆怅等多种音乐效果,表达演奏者的所思所想。甚至有人说,彝族口弦,没有不适合的场合,只要有想表达的情感,都能通过口弦高低起伏的音调得以实现。

彝族口弦有着一个美丽传说。相传,古代的一位彝族姑娘因为远嫁,无法见到父母。思念父母的她,某次在砍竹子时,将竹子削成方形和尖锐舌头形状,用手轻轻弹拨,竹片发出的声音就仿佛父母在说话,彝族姑娘以此解思念之情。

事实上,彝族口弦如何产生无从考究,但可以确定的是,它是彝族群众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一种乐器。在狩猎、放牧、劳动之余,彝族群众常用口弦自娱自乐,表达内心的情感和生活的喜怒哀乐,这样的传统习俗被延续至今。

凉山彝族口弦的制作材料多为竹子或金属,簧片有2到5片不等,竹制的音色浑厚、低沉,铜制的音色清脆、秀丽,最常见的是铜制的三叶口弦。其制作工艺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色彩和民族审美情趣,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,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彝族口弦不仅是音乐工具,更是彝族文化的重要载体。在彝族社会生活中,口弦琴常用于婚丧嫁娶、节庆活动等重要场合,成为表达彝族人民情感、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媒介。

匠心传承制作技艺

走进美姑县拉马镇马堵村吉克拉曲家,这位56岁的匠人正用工具打磨着手里的铜片。伴随着铁锤的敲打声,彝族口弦的制作过程也展现在人们眼前。

彝族口弦虽小,制作过程却并不简单,蕴藏着制作者的一番匠心。

据吉克拉曲介绍,一副口弦从收集材料到抛光成型的过程繁琐且枯燥。以前没有现成的黄铜,材料都是用废旧铜丝、铜线、铜片和电池皮(锌片)熔铸而成。利用小枕墩、小铁锤、尖锥、小刀片和剪刀、抛光砂等工具,通过锯或切、敲、打、剪、钩、刻、刮、画和抛光等多重步骤,一块普通黄铜摇身一变成一副可以弹奏的彝族口弦。时至今日,虽然物质条件好了,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材料,但吉克拉曲还保留着原来的制作技艺。

“打制口弦是件精细活,每道工序都很讲究,要先把铜皮剪成块,打制成铜片,再剪切出口弦模型,用磨制器具磨平,再以火柴慢慢煨匀,加强硬度。然后划出舌片,挑出舌片,翻卷成型。最后进行剪头,剪头功夫必须到家,火候必须到位,口弦头尾重量一定均衡,否则弹不出声音。”吉克拉曲一边敲打着手里的铜片,一边介绍着口弦制作过程。

曾经,全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作彝族口弦,但随着大多数人开始外出务工,制作彝族口弦的人便渐渐少了起来,能坚持到如今的,除了自身精湛的制作技艺,还有对彝族口弦的一番热爱。

吉克拉曲摩挲着刚刚打制完成的口弦若有所思地说:“年轻的时候一天能做10余副,刚学打制口弦时很艰苦,手掌都要起血泡。由于用力过大,小拇指被磨制器具磨压出厚厚的老茧,失去知觉。”

如今,吉克拉曲年龄大了,每天能打制的彝族口弦数量有所下降,为了保证质量,他开始实行“订单式”生产。

吉克拉曲制作彝族口弦已有37年,在多年的彝族口弦制作过程中,他积累了关于彝族口弦制作的丰富经验,也见证了时代变化。彝族口弦作为彝族文化的代表之一,焕发新的光彩。对于当前社会开始重视彝族口弦,吉克拉曲非常高兴,对自己赖以为生的这项手艺能受到更多人的喜爱也倍感自豪。他表示:“我会尽自己所能积极培养新一代的彝族口弦手艺人,如果有人愿意来学,我很愿意教他,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。”

会“发光”的“非遗”技艺焕发新活力

2023年1月,雷波县文化馆的九竹乐团参加了全国少数民族春晚,表演了彝族传统乐器弹奏节目《醒绿》,其中一个章节便是利用竹制口弦的清脆悦耳声来“分段”。

在彝族音乐中,口弦常常与其他乐器如马布、四弦等合作,共同演绎出丰富的音乐篇章。但这个看起来简单的乐器,在吹奏时往往蕴含窍门。三个簧片如何摆放,手指如何弹拨,如何发出气息等,都带有独特的艺术色彩。

据专业人士介绍,吹弹口弦时需要先将簧片排成扇形,左手执尾端放在唇边,然后用右手手指来回弹拨,以口腔为共鸣,口型的变化和气息强弱地吹吸,构成高低顿挫的音调变化。通过音调的变化,表达弹奏者当时的情感。

但随着社会的发展,生活方式的改变,娱乐形式的多样化,口弦赖以生存的土壤正在慢慢消失。彝族口弦这一瑰宝,又该何去何从?

事实上,当前凉山已经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。通过充分挖掘凉山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,不断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,切实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和传承力。还积极开展推进“非遗进校园”活动,积极探索出“非遗+旅游”“非遗+文创”“非遗+歌舞”等传承创新模式和路径。对于彝族口弦的保护、传承效果明显。

当前,彝族口弦制作及口弦演奏均已被纳入州级、省级“非遗”,民间很多有志之士也加入发掘保护的队伍,部分彝族音乐家更是积极探索口弦与现代音乐的结合,为口弦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。九竹乐团便是这样的一种存在。

在凉山,布拖阿都高腔传承人毛艳、口弦音乐传承人日勒莫沙史、“非遗”传承人阿铁所日等都致力于传承这个“会说话”的传统乐器,将彝族口弦带到了更多人眼前。雷波县文化馆馆长龙鲁者表示:“这些年来,我们的乐团参加了很多场大大小小的演出,向外界展示了我们彝族的传统乐器。以演出的形式,让我们的传统乐器持续焕发新活力。”

穿越千年,弦音不息。乘着“非遗”保护的东风,一批批类似吉克拉曲这样的传承人,将彝族口弦这一传统乐器传承至今。如今,这一古老的乐器,以其独特的魅力,站上了世界大舞台,传承着彝族文化的精髓,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。(报道员 杨曦)


点击观看视频:小相岭最小的演奏乐器——彝族口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