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古以来就有"苗不离笙"一说,
"芦笙一响,脚板发痒。"
对于苗族人而言,
唱歌跳舞吹芦笙,
是他们从蚩尤时代就延续及至今的生活。
对于咱们万盛的苗家儿女,
亦是如此,
每逢七夕节、大苗年、小苗年,
他们吹芦笙跳苗舞,好不快乐!
就连央视媒体也被他们吸引,
争相报道!
芦笙悠扬,响彻夜空。
芦笙表演依旧热闹,
但由于芦笙制作无文字记载,
都是师傅口口相传,
却鲜少有人习得芦笙制作这项技艺。
只有在这个小乡村,
芦笙制作还在一直流传
……
这里就是万盛青年镇道竹村,
芦笙制作已有100多年历史,
是远近闻名的“芦笙村”。
2010年4月,
道竹芦笙制作被列为
重庆市第三批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。
芦 笙
芦笙已有3 0 0 0 多年的历史,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《诗经》中就有"吹笙鼓簧,吹笙吹笙,鼓簧鼓簧"的诗句出现。
苗族芦笙的制作技艺传承了中国古代传统簧管乐器的制作技术,由笙斗、笙管、簧片和共鸣管构成。种类较多,音质有别,形体大小各异,全部依靠手工制作完成。
道竹芦笙市级传承人熊昌贵是芦笙制作的一把好手。从上世纪90年代起,他就和邻居利用农闲时间制作芦笙,他们的芦笙远销万盛、贵州、綦江等地。
芦笙制作已经成为他生活的全部,他没有出过远门,走过最远的地方就是重庆。每天都是在家里的小木凳上忙碌,一坐就是一整天。
从十几岁开始到如今,
熊昌贵做了30来年的芦笙。
数不清的芦笙从他手里出来,
在那些他从未去过的地方,笙管悠扬。
而他依旧日夜轮回,
在简陋的房屋中,
终日里制作芦笙,
回头看看,这就是他的一辈子。
现如今,
村子里的年轻人,
天南地北去打工,
已经没人会做芦笙了。
只剩下几个老人在做,
声声总似回忆。
熊昌贵只好把儿子孙子
都调动起来学习这项技艺,
现如今,
他们也逐渐成为芦笙制作的好手。
同时,青年镇也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,一方面编排芦笙舞蹈,另一方面,从精神和物质上鼓励芦笙制作,让这项优秀民间传统艺术真正源远流长……
题材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